對青年創業的幾點思考
不論你對政府推動青年創業抱有何種態度,創業的種子早已在澳門落地萌芽,大小社團紛紛組織各類創業相關的比賽及培訓項目,五花八門、眼花繚亂。報章上滿載青年奮鬥創業的故事,專家學者都為創業者指路贈言,而特區政府對推動青年創業的熱誠更是不容置疑。
青創計劃批給率高
青年創業援助計劃及其加強版(可引伸至三大自貿片區)的推出、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的設立,都為青年創業提供了幫助。經濟局數據指出,截至一五年八月,推出僅兩年的創業援助計劃已批給504個項目,無息貸款資金批出逾億澳門元,申請批給率達至六成多。相比成立超過十年、已獲國際青創計劃(YBI)認可的香港青年創業計劃歷年共批172項、申請批給率只有一成,澳門政府顯然非常慷慨。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但太高比例的批給率同時會產生初創企業低存活率的風險,故此反而達不到計劃設立預期的效果。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報告GEM指出,大部分國家及地區推動青年創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要解決當地較高的青年失業率,這情況恰巧沒有在澳門出現。政府推動青創的最大動力反而希望為青年向上流動提供另外可選擇的空間和渠道,原因歸咎於澳門不論就業選擇及晉升階梯都較為不足,專業領域內的職涯規劃更不健全。基於這特點,政府應針對青年渴望向上流動的特性來扶持青年創業,讓青年在創業奮鬥過程中提升自我,在失敗的過程中汲取經驗,在合作的過程中建立團隊精神。
建立風險補償機制
創業的精神就是要屢敗屢試,太少幸運兒能在首次創業的浪潮中脫穎而出。現時較高的申請率有可能是曇花一現,項目能成功固然可喜;但項目失敗,創業者能汲取教訓,成功償還政府的債務,重整旗鼓,再次創業,這才是政府要關注的一群。有了經驗,奈何政府設定的首次創業條件導致叩門無路。其次現時申請創業的項目雷同,市場准入門檻偏低,以主攻青年消費為主,無甚技術含量可言。當然大力鼓吹科技創新創業亦不符澳門現實,但適度放任空間給產學研合作卻未嘗不可,澳門正需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道路。在創業資本市場上,澳門更有其先天的缺陷,市場化運作的創投基金很難有興趣在澳門落戶,使政府成為創業者天使資金來源的主要依靠。創投基金的投入不單是資金,還有是管理經驗和對市場的睿智,這些都不是辦幾個培訓班或找幾個創業導師來指點可比的。政府應嘗試建立一套可運作的風險補償機制,或提供劣後資金來吸引創投資金來澳,打造創業加速器,為創業市場化開拓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