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政府扶持青創計劃逐步推展,且近年市場上的確湧現不同形式創業的新人類,他們為經濟多元“瞓身”拼搏,“心口掛個勇字”更是部分青年創業者的狀態,因而市場更關注的是存活率。施政報告提出設立青年創業孵化中心,被視為可為創業青年提供營商管理知識的基地,政府宜打鐵趁熱,為剛創業或準備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培訓、診斷及諮詢,同時因應需求不斷修正孵化中心的內容,莫待創業熱情被無情現實冷卻後,一切才姍姍來遲。
部分堅定創業的年輕人,熬過創業初期的徬徨期,店舖經過約一兩年的摸索,剛上軌道,很可能又迎來難關——租約期滿業主要加租。如有以咖啡店創業的年輕人,與業主傾談續租時被通知加租兩成,如果另覓新舖更要付上一筆裝修費,權衡之下只能接受加幅。
雖然自去年下半年起經濟陷入調整期,部分舖位租金叫價回軟,部分擁有資本的經營者,租金議價空間較以往大,營運成本降低。尤其講求面積的餐飲、零售業,在大多數居民就業無受經濟調整影響,未至於陷入節衣縮食的困境,日常消費需求持續的情況下,行業進入市場確較以往容易。造就了不少零售服務集團在此階段趁低吸納,但一衆包括青創在內的中小企卻仍然無得益,甚至加速了被逼遷的步伐。
尤其旅遊業強勢發展下,部分旅遊旺區舖位有價有市,且因舖位有限,“吊高嚟賣”更是常態,幾乎不受經濟環境影響。如新馬路一帶舖位,部分老字號遷出後,業主有意識地把相鄰舖位打通,以便尋求更優質的大型商戶。可以想像,缺乏財氣的中小企欲想進駐人流有保證的旺區,難上加難。
旺區舖位買少見少,不少“鎮守”多年的本地店舖亦難逃加租厄運,早已相繼結業或遷往其他區份。如若干本已退守二線舖位求存的商戶,又現暗湧。部分處旅遊旺區外圍的店舖,近期無獨有偶店門貼上“搬遷啟事”,可以想像背後有資金在蠢蠢欲動,或作相應整合後重新營造商圈。
小商戶連番被逼遷,雖最終有新落腳點,卻流失一批累積多年的街坊客,又得重新出發,難免有疲態。故有個別“逼遷戶”索性結業收場,拒絕再玩。當擁有豐富營商經驗者也退場,初涉商場的創業者又應如何自處?
如何延續老字號確實是一個問題,要麼引入新財團做大做強,要麼政府改善老區營商環境,提供新落腳點。至於企業本身,確實亦要審時度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