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備受考驗,故提出重點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當中“保居民就業”六保首位,足顯重要性。近日內地熱議的“地攤經濟”,總理李克強開腔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煙火,是生機。
“地攤經濟”即容許通過擺地攤賺錢,像賣小吃、生活百貨、服裝、二手物品等。過去地攤小販一直是嚴管對象,是次“擺地攤”正名,全國多個城市相繼響應,紛紛推進,例如四川成都設置三點六萬個流動攤販攤位、河南許昌開放一批背街小巷、杭州開放部分街道作為專門經營場地。一夜之間,地攤盛行,各界爭先恐後躍躍欲試,除小企業、個體戶,還有專業人士,和大企業連鎖速食品紛紛加入大軍之中,連電商巨頭推“地攤經濟專項補貼”、“地攤專區”一站式採購,甚至提供免息賒購和貨源。國家搭台、電商入局、企業唱戲,地攤經濟正如火如荼在各城市上演。
在海內外早已盛行跳蚤市場、市集、夜市,甚至內地不同的步行街等亦見到地攤的蹤影,地攤門檻低、促進居民消費。同時,為城市帶來熱鬧氛圍、成為旅遊特色,亦是創業者試水溫的一種選擇。然而,地攤有可能分薄商戶利潤,加上若管理不善,烏煙瘴氣對城市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姑勿論地攤經濟的好壞,澳門有否大規模發展潛力,值得思考的是,國家主動點讚地攤經濟,體現出對地攤管理更大的彈性。
由於本澳舊區有不少零星攤檔、老店、中小微企默默經營多年,惟隨着社會進步,消防、裝修、設備可能不合時宜,但套用現今的標準,難以遷就,吃力不討好;甚至店舖的招牌宣傳、門外裝飾須符合不同要求,一不小心易被罰款,窒礙經營。
城市不斷發展,部分監管要求未必適應新形勢,但總體方向不影響公眾安全為前提下,一些管理制度提供適當彈性,在可接受範圍內有序發展,激活市場,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