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公佈二月至四月的整體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二點二,雖創逾八年高位,但處於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失業率不算大幅飆升,主因眾多“吊鹽水”企業仍在苦苦支撐。在人手過剩的日子,只讓員工清假或放無薪假,不忍下手裁員,希望政府盡快有好消息公佈,恢復與內地及香港的旅客“通關”、有序重啟自由行,期望可“黑暗過後見黎明”。但六月將至,仍未有好消息,撐不住的企業或會無奈落實裁員舉措,最壞情況是企業倒閉,員工集體失業。
如有人資公司預期,“封關”期看不到盡頭,下半年就業環境不容樂觀,部分停薪留職的員工,很可能在企業“撐無可撐”最終宣告倒閉下淪為失業大軍。失業率飆升的“好戲”似乎還在後頭。
無疑疫情緩和,澳門市面已基本恢復,但旅遊業及相關行業仍一片死寂,經濟龍頭無力舞動,龍身及龍尾難有活力。多數企業處於應否裁員的關口,並想方設法調動過剩人手,暫緩招聘新員工。對於即將投入社會的應屆畢業生,要順利由校園過渡到職場,一點不輕鬆。
有家庭經濟負擔的新鮮人,多數會騎牛搵馬,對工作不再揀擇,也不再堅持要搵與專業對口的工作,有否發揮空間及薪酬待遇也都放一邊,有“麵包”後,才有條件談理想。
沒有家庭經濟負擔的一群,多數會繼續進修,又或者為心儀職位“再現”而苦苦守候。然而,經濟何時才能復甦到疫前狀況,誰也說不準,加上內外多種因素疊加效應下,既難以實現V形反彈,復甦路更見漫長。復甦過程中,即使企業拋出若干職位空缺,多數也會先招聘有工作經驗的人資,新人白紙一張,企業未必願意投資時間及資源培訓。故新鮮人與其白等機會降臨,不如為自己創造更多“籌碼”,挑選自己有興趣的行業投身,由低做起也未見得是大材小用。反之,若是有能力的,疫後就是職位三級跳之時,分分鐘追回疫下所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