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內地通脹(CPI)仍處高位,當中以食品價格升幅最大。澳門的食品主要依賴內地供應,對於澳門的通脹變化,有學者表示,去年本澳通脹升幅溫和,但今年出現特別情況,食物類如新鮮豬肉、蔬菜等價格上升,拉高通脹升幅,但其他方面的需求減少,如受疫情影響,居民消費意慾減低,是壓抑通脹急升的原因之一。因此,拉上補下後,今年通脹水平仍處溫和,通脹率繼續在百分之三區間。
政府提前在四月向居民派發一萬元的現金分享,以及推出三千元電子消費卡刺激內需,會否推升通脹?學者表示,一萬元的現金分享計劃是社會一早已知的事,政府只是提早派發,對促進消費作用不大。消費卡方面,由於金額為三千元,相信大多數居民只會用作代替日常開支,未必涉及額外的支出,這些因素對刺激通脹率攀升的力量不大。
疫情影響帶來經濟重創,雖然社會正逐步回復運作,但百業興旺的景象仍未見,不少居民擔心經濟難在短期內重回正軌。學者表示,如果內地可在短期內重新恢復自由行簽註,相信對澳門的經濟反彈力甚強,畢竟由無人變回正常運作。但澳門情況較特別,受外圍因素制約,因疫情已擴散到全球,當全球均受影響,人員流動減少,全球經濟只會利淡,局限本澳經濟反彈效果。
考慮到經濟恢復仍需時,要挽救最慘淡的旅遊、餐飲業,建議推出刺激措施,如“澳人遊澳”,以參觀本澳歷史建築為教育方向,增加居民了解本土旅遊資源的機會,亦為旅遊、餐飲行業帶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