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旅遊城市,商界當然希望生意可與旅遊業沾邊,突破五十多萬人口市場的制約。然而,當旅客蹤跡深入各區,激活區內人氣,中小企分享旅客消費力,卻又面臨人手不足的煩惱。食肆藉此加價、本地人“冇啖好食”。寧靜社區變得旅客如鯽,未必是居民期望,卻是商界所盼。
早前特首巡視北區,了解該區經營環境,不少商界吐苦水。除高租金、人資缺等老生常談,位處北大門的有利位置,卻因大部分經關閘入境旅客“過門不入”,未能分享旅遊業興旺,與高速發展的區份比較,發展漸趨不平衡;營商環境未見優化,多為基層消費,未能與整體經濟同步,故希望注入旅遊特色元素,刺激同區經濟發展。
近年政府積極美化各區,創造較舒適的環境推動商業發展,部分本已日漸衰落的舊區煥發生氣。祇是當營商環境改善,逐漸營造出成行成市的氣氛後,業主加租之聲隨之不斷。中小企面對成本高漲,未必都能招架。未能及時調整經營策略的只能退出市場,亦看到近年不少老店“買少見少”,只剩下有實力的連鎖店號。除衍生企業淘汰潮,也因高附加值企業加入,連帶產品賣價也提高,令原本迎合基層消費的定位也無以為繼,形成兩難局面。
各區發展帶動的漲價潮,是否無法避免?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如何減低高租金後遺症?如何平衡優化區份與營商需要?值得深思。澳門通脹主要由內需推動,當中租金壓力更不能忽視。近年物業價格飛升,全社會焦點放在住宅價格升幅。儘管政府先後出招卻無法扭轉物業市道的升勢,非調控目標的商舖物業,情況可想而知。
經濟上了新台階,大企與小企爭奪資源、應付經營環境改變的能力未見縮窄,反而進一步拉闊。雖然商機處處,但投資門檻也不斷提高,故近年不斷擴充營業的企業都“熟口熟面”;舊式經營店舖已不斷減少或苟延殘喘。
面對大部分中小企,政府無疑仍可運用較充盈的庫房以扶助,包括改善區內營商條件,提供信貸扶持等。但對於減輕中小微企經營壓力,具針對性的輔助措施需要研究,包括如何引導企業走向高附加值以應付高成本壓力。另一方面,中小企本身亦要有認識新形勢、接受新知識的意願。須知道,無論政府如何扶持和優化營商環境,澳門社會都不可能倒退到十年前或廿年前,企業要留在市場中,只能選擇改變、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