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市場預期,“五 · 一”檔期大批內地旅客到訪小城,傳統旅遊旺區如大三巴一帶人山人海,不得不實施人潮管制。人潮需單向行走,分流到附近舊區,但多數舊區商戶反映,雖然客流比平日增多,但旅客多數過門不入,又或消費態度審慎,生意未有受惠。
甚至有商戶指官方“指導性”路牌,僅為旅客提供前往新馬路的方向,卻未有清晰指示旅客走向關前街一帶,沒有為旅客提供一個選擇“向右走”的機會,談何引客入區,更遑論刺激社區經濟。
要振興舊區經濟,除了政府為商戶鋪橋搭路,讓旅客可以便捷到訪,舊區商戶如何配合調整經營策略亦相當重要。如旅客消費審慎或過門不入,除了經濟景氣和消費氛圍有影響,商戶銷售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迎合旅客需要?倘若店內烏燈黑火、店員懶散怠慢,或者產品陳舊無吸引力,難以引起途經旅客的興趣。
許多舊區本身已經是街道冷清、十室九空,倘無刻意優化環境、注入強度活力,很難打破“殘舊落伍”的觀感。如老街新貌的關前街文創商圈,小巷重新包裝再活化,打造文創味濃厚的藝術街。
該區的全新面貌,不僅吸引旅客到訪拍照“打卡”,更匯聚來自不同地方的藝術、設計店舖。但當旅客離開商圈欲走進關前後街,街道兩旁小屋大門深鎖,人流稀疏,與商圈截然不同的氛圍,旅客難免覺得越走越“唔對路”,遂打消深入舊區的念頭。
活化舊區從來都不是“你有你做”,必須整區商戶以至街坊全力配合及支持。如允許政府或團體在不影響附近居民生活的前提下,美化街道或增設可吸引旅客到訪的元素,才能為街道提升吸引力。商戶的積極參與更起着關鍵作用,包括盡可能統一商戶營業時間,甚至把已空置多時的舖位重新出租,招攬迎合旅客需求的商戶進駐等,增加舊區含金量,提升好玩指數,都是吸引旅客的必要之舉,才能最終達到有效分流旅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