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成癮推醫療指引
打機是不少現代人的減壓方式,若過份沉迷,則有可能患有因壓力過大,藉遊戲逃避現實的心理病。世界衛生組織早前已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病,衛生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展航相信,世衛今年內將出台相關標準,當局會按本澳實際情況微調並適當跟隨。
按標準實況微調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初決定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病,同時通知各國政府將其納入醫療體系,相關規定於本月十八日已生效。陳展航表示,自得悉世衛公佈後,本澳所有醫療系統,尤其精神科,皆已將電玩成癮列作正式診斷。雖世衛暫未公佈“電玩成癮”的具體標準,但有望今年內推出;由於世界各地的電玩文化及影響程度不同,衛生局將因應本澳實際情況微調,推出切合本澳實際情況的醫療指引。
判斷成癮兩原則
陳展航稱,電玩成癮是非物質性成癮,最主要表現在患者的情緒及精神方面,可理解為類似酒精或藥物成癮,成癮者均難以主導戒除心癮。至於判斷“電玩成癮”有兩大原則,分別為功能性標準及心理標準。前者為患者沉迷打機,導致精神及健康出現問題,令工作能力及時數大幅減少;後者則是患者想戒除遊戲癮但無法自控,從而內心產生掙扎,影響心理健康。
月四宗最細小一
陳展航指,近三年來,衛生局平均每月接獲三至四宗與“電玩成癮”相關的個案,當中全部患者為兒童,年紀最小為小學一至二年級,均出現上課或學習精神不集中的情況。當局雖有臨床數據得出本澳“電玩成癮”的比例較鄰近地區低,但不排除有隱性個案。
行為控制戒心癮
陳展航認為,可預見成癮患者主動求診是不可能的事,加上“電玩成癮”涉及心理問題,藥物治療並非唯一及主要手法。衛生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將訂出相關醫療指引,培訓醫護人員,採取行為控制治療,讓患者明白其沉迷電玩的主要原因,由醫生協助或自主改變想法,逐步戒除心癮。又計劃走進校園和向社團推廣,讓教師、家長和學生了解到沉迷電玩遊戲的特徵及影響,可有效預防兒童電玩成癮,更可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