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擬加高堤岸改善水浸
本澳低窪地區易水浸。工務局長李燦烽指出,除內港建擋潮閘外,本澳不少地方不夠高,計劃在外港碼頭至關閘、筷子基北灣至青洲、路環西側加高堤岸,正開展研究設計,全面檢視堤岸高度。司打口也計劃建地下蓄洪池,將加快程序,但暫未有時間表。
工程未必能禦颱風
立法議員吳國昌口頭質詢“天鴿”災後檢討至今,有何具體方案根治這種級數的風災大潮災難。海事及水務局長黃穗文表示,為解決內港水患,正積極推進灣仔水道口的擋潮閘,預計可抵擋二百年一遇的洪水,需時較長。這段期間,為防止因颱風或暴雨出現大規模水浸,在原有設施上優化研究,決定以抵禦二十年一遇的標準建防洪牆。亦在內港完善排澇能力,在沿線佈置十多個防水泵。設計初步完成,正收集工務及行政部門的意見,爭取盡快建造。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坦言,工程未必能抵禦颱風,例如十年一遇的颱風,幾年前水位約三米,現時或是三米半,數值不固定。隨着建築物增多影響排水,以及地球暖化,情況不斷變化中。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貝姬”、十年後的“黑格比”,以至去年的“天鴿”越來越嚴重,未來情況或更差,工程沒有可能完全做足準備。颱風登陸的時間、強度同樣難預測,天氣好多時靠經驗分析,涉及主觀性。
修改信號本月完成
氣象局長譚偉文表示,正修改熱帶氣旋信號,十二級風力以上加入強颱風、超強颱風,與鄰近地方一致,爭取五月底前完成修改。風球的風力指標已在四月底由一小時平均風速改為十分鐘,及落實氣象會商機制、加強與鄰近地區交流等。短期也將在東北區及離島增設自動氣象站及三處雨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