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政府積極鼓勵不同行業發展,除會展、文創外,在時裝設計領域的推進,成績更是有目共睹。除了越來越多對行業有興趣的人報讀相關課程,開啟了職業生涯的另一扇窗,甚至有意轉身投入時裝設計行業,更有為數不少的時裝設計師,在機構帶領下有更多外出參展、參與時裝騷的機會,實力屢被外界認可。
另一方面,正如時裝設計課程學員所言,居民逐漸注重個人穿衣品位,追求個性化穿着,對設計時裝有潛在需求。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很多服務行業對員工制服開始講究,加上博企近年着重發展非博彩業務,餐飲、酒店、表演等行業對制服或表演服飾需求殷切,時裝設計師的發展多了一條路。
然而,設計意念轉化成商品,踏上市場化道路,設計師要有適應及學習的過程,畢竟市場行銷與創作是兩碼子事。環顧周邊地區,不少設計師與市場接軌時同樣遇上困難。如香港設計師,缺乏政府足夠扶持,不僅出外參展只能靠自己,要把設計賣出,更必須逐家逐戶敲門,請求店舖寄賣,但多數被拒絕。一來或許是設計服飾不接地氣,又或品牌名不經傳,店方寧願把更好的資源留給銷量有保障的知名品牌;二來是市場對本土設計不認同。
相比起香港,澳門時裝設計雖起步較遲,市場空間相對較細,但政府扶持相當貼心。除了金錢扶助,更會引導設計師經營生意;生產力中心更會針對優秀學員提供孵化孕育,模擬經營時裝企業,讓學員熟習整個品牌的運作,讓“創作先行實務不通”的設計師,更易於與市場接軌。
事實上,對新興行業的扶持除了資金,實務操作的輔導、經驗承傳和市場網絡的建立相當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衝破時裝設計師等初創業者“落地”的盲點及障礙,比起一味“開水喉”讓其亂衝亂撞,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