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香港為例,新加坡二月十八日推出第一波約六十四億坡元(約三百五十二億澳門元)刺激方案。
澳門特區政府宣佈經濟恢復計劃,採取五大舉措應對疫情對經濟民生影響的第一波四百二十九億澳門元,首推時間是二月十三日。
新加坡受疫情全球蔓延外溢性影響,新加坡政府又於三月廿六日追加四百八十五億坡元補充預算,將第二波救助規模提高七點六倍至五百四十九億坡元(約三千○一十九點五億澳門元)。
澳門特區政府在三月中旬開始徵求意見的第二波“一百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三月廿八日對外發佈,總救助規模達到五百二十一點四九億澳門元。
對比可見,澳門和新加坡第一波、第二波救助資金推出時間基本相同,澳門資金總額五百二十一點四九億澳門元,較新加坡資金總額五百四十九億坡元(約三千○一十九點五億澳門元)資金數額方面來看,澳門比新加坡少二千四百九十八億元澳門幣。
但在人口方面,按有關統計數字,澳門人口六十七萬,新加坡人口五百七十萬計算,新加坡比澳門多五百○三萬人,如果用新加坡的三千○一十九點五億澳門元除以五百七十萬人,人均量化表現數字是五萬二千九百七十四澳門元;而澳門的五百二十一點四九億澳門元除以六十七萬人,人均量化表現數字是七萬七千八百三十四澳門元,也就是說,澳門人均量化方面比新加坡多出約二萬四千八百六十澳門元。
誠然,新加坡在救助資金人均方面較澳門少二萬四千八百六十多元,但新加坡在救助對象方面,儘管宏觀上是針對上班族、企業及受影響行業,包括薪金支援和減稅等,但側重面則注重上班族,與澳門十分重視中小微企的思維略有不同。
具體而言,新加坡針對個人的措施包括薪金補貼及增加就業機會。當局提高本地員工薪資補貼比例,從原本百分之八提高到百分之廿五,補貼薪資上限從三千六百坡元提升至四千六百坡元(約二萬五千三百澳門元),當中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行業補貼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五;如疫情期間失業,三個月內每月得到八百坡元援助金(約四千四百澳門元)。
就業方面,所有向政府申請學生貸款的大學畢業生可延遲一年償還本息,自僱人士每位每月拿到一千坡元(約五千五百澳門元),為期九個月,投放於就業市場約一百五十億坡元(約八百二十五億澳門元),惠及一百九十萬個打工仔。
儘管新加坡注重上班族與澳門十分重視中小微企的思維略有不同,但澳門因為產業單一,決定政府注重中小微企思維之正確性。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前段時間的預算案中提出約一千二百億元的逆周期措施,但當中已包括向十八歲以上人士派發一萬元現金,十二項“撐企業、保就業”措施,共一百八十三億元;針對疫情影響,政府成立防疫抗疫基金,涉三百億港元,佔香港去年GDP約百分之五點二,比例較新加坡少逾半,人均量化較澳門少很多外,事實上香港政府目前只動用當中的五十億元,佔整體六分之一。
澳門與新加坡的刺激方案中,新加坡較大部分實施上班族薪金補貼,澳門注重中小微企和人均公平,現金分享人人有份,有別於香港十八歲以上人士才有萬元現金分享。
有觀點認為,港府過往做法較少補貼薪金,相信由於不希望干預市場,因此一直未有如新加坡及英國等地補貼打工仔,政府要考慮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及財政壓力,不同行業受影響程度不一,港府需盡快使用方案支援經濟,當中包括薪金補貼,認為港府應了解到補貼薪金保就業的重要性,有些方面應該組織團隊研究新加坡和澳門措施做參考。
澳門第二波資金幫扶重點
有意見認爲,第二波幫扶資金投向方面行政長官帶頭親自徵求意見,經財司不停做調研,通過官方透露出重視有納稅記錄的僱員,以及徵求意見時表達出的傾向可見,應該根據社會聲音照顧到各方面,例如全澳市民、中小微企、企業僱員、的士司機、自僱人士、失業人員等。值得一提是,第二波幫扶重點,特區政府應該依然會注重公帑善用和公平原則,具體體現是全民受益的電子消費券加大碼的二期發放,以及惠及人力方面的打工仔僱員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