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收連跌兩年後,過去四個月逐漸回升,然而經濟深度調整,消費氣氛更趨理性審慎。以往每逢聖誕等節日都是商戶的黃金檔期,但今年在減價等優惠下,生意仍跌,經濟冷風仍未完全離去。
經濟下行,首當其衝要數中小企業。居民消費不如過去般“疏爽”,要顧客掏腰包難免要動腦筋。單靠減價難與網購競爭,祇能以不同優惠結合創意包裝、體驗式消費,才可吸引消費者。
新形勢下,企業調整經營策略迫在眉睫。政府帶頭推動企業發展電子商務,透過電商平台、使用電子支付,方便遊客的同時,亦可透過大數據的廣告推送,促進商機。剛過去的“雙十二”促銷活動,商戶生意亦見增長。
政府近年致力以各種措施扶助中小企,如推出“送服務上門”,生產力中心推出手機應用程式,增加中小企與大企業的採購溝通渠道。但中小企最關注的仍是舖租和人資壓力,房地產交易訊息向來牽動居民和企業情緒。政府一方面希望通過統計部門增加樓價指數,令市場更透明,但稅務部門每月公佈的成交量和價格數據卻經常無法瀏覽。若非留待內部審閱,遲早要向公眾公開,何以網站常出現狀況,如何便商便民?
政府推出政策往往出於善意考慮,但落實執行時難免基於客觀條件與預期有落差。如政府有意把青創扶助範圍延伸至廣東三自貿片區,但青創企業往往擁有很多創意,卻缺乏實戰經驗,單憑自身能力且按照澳門經營方式進駐內地,並非易事,甚至風險很高,需要有一個具備孵化功能的落腳點,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熟悉市場,再逐步深入內地龐大市場。
開拓新市場肯定不容易,內地市場競爭比澳門更激烈,好在技術人才充沛,產業鏈相對完備,澳企倘能善用在地資源,結合自身獨特意念,再借助政府輔助力量,透過官產學合作,逐步孵化項目並推進落實,成功機會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