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度施政報告前日出爐,內容不乏中小企扶助及完善青創政策。當前本澳正處經濟轉型期,傳統和旅遊行業景況或大不如前,但亦為眾多新興行業帶來機遇,關鍵有否用好政策。
近年政府大力扶助中小企和青創,繼中小企援助計劃、青年創業援助,還將針對已完成還款的中小企提供二次貸款,希望更好地為中小企提供創業條件。特首在明年度施政報告中亦提出,將推動博企與中小企合作,尤其透過傾斜政策讓中小企參與非博彩設施。
過去數年,本澳經濟由高增長過渡至深度調整,不少企業在過程中遭受淘汰或經營艱難。經濟暢旺時,成本高、租金貴、人資不足;經濟差時,物價仍居高不下,但消費者購買意慾下跌,生意更難做。
無可否認,做生意難免有風險,中小企最重要是善於靈活調動,改變經營策略。“互聯網+”大勢所趨,近年“雙十一”購物節銷售情況是市場轉變的最佳證明。活動舉辦至今第八年,由最初交易額五千多萬元,增長至今年破千億元。且活動已由中國拓展至全球,買家遍佈世界各地,令中國式電商成為國際焦點。
未來將是互聯網的天下,足不出戶便可在世界各地下單、購物,整個營商模式都會逆轉,就連國際品牌亦要分“兩條腿”走,保留實體店的同時亦開拓網上市場,可知網絡市場的地位。中小企一般針對內需,即使不觸網,亦要知道消費者已“機不離手”,宣傳策略要跟上,增加社交平台等宣傳渠道。
網絡世界最公平,祇要產品品質、包裝吸引,世界各地客源都會“敲門”求售。本澳中小企可透過區域合作,善用內地給予本澳的機遇,積極“走出去”,擴闊發展版圖。另一方面,亦應把握中葡平台優勢,透過電商市場把產品銷往不同國家。不少中小企經歷過去十年發展,競爭力已大為提升。企業在新形勢下,首要改變思維,才能把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