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要成長,必須引進外來智慧;一個城市的企業要成長,必須要有旗鼓相當的對手和合作伙伴;一個城市的居民要成長,同樣要有競爭者和可仿效者;倘一地政府要與時俱進,應該如何汲收外來經驗和注入新文化呢?
世界上幾乎所有先進和發展迅速的城市,都是開放型的城市。多元文化和多元人才、源源不絕的外來資源,能使城市保持不斷向前且不斷創新的活力。澳門數百年歷史是不斷接納外來元素的過程,不斷印證發展的道理:每一個興盛時期都與外來文化和資源有關,最長的衰落和停滯,正因為肥水已流別人田——香港。所以如今港澳一些高喊本土口號的,誰才是真正的“土著”,他們的“本土”又是從何年何月算起?
如果真有本土,或者理性稱為“本地利益”,同樣也需要外部活力注入才能保存和延續。澳門過去十年的繁盛,是又一次西方資金技術娛樂商業元素與中國市場和勞動力在澳門的結合。“本土”包括居民、企業和城市社會,都在新時代的中西交匯中受惠和成長。居民收入、知識、經驗和視野不同了,企業也因為更大的市場和國際化競爭對手、合作伙伴走向現代化,具備上市基礎,具備區域化和國際化的實力。其中,市場開放度更高,也許企業的成長也更快。
兩年經濟深度調整,各行各業深受影響,卻展現出比以往優勝許多的抗跌和抗壓能力。今時唔同往日,顯然,整個經濟社會的體質已經明顯提升。
當社會和市場因為開放而進步,提供公共服務又兼備管理職能的政府如何能跟得上步伐?
如今社會上談得許多的是修改法律、完善制度、提升效率。但如何改、如何完善、如何提升,卻不能單憑想像,或者僅僅解決眼下問題。關鍵是要讓政府同樣處於一個開放、不斷接受外來文化衝擊和挑戰的環境。路徑有很多,其中最重要一項是,讓社會更大程度參與和分擔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