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路屬本澳舊城區之一,每逢打風落雨,少不免面對殘舊建築危情和水浸問題。有關問題長期困擾居民和商戶,急須解決。促請政府善用中央啟動明確習慣水域的良機,根治內港海水倒灌。針對區內失修建築物,以保障公共安全為大前提加快搶修,為新馬路營造良好生活和營商環境。
新馬路兩旁和附近建築物建成多年,不少已十分殘舊。特別是靠近十六浦的後半段更嚴峻,空置舖位日久失修、騎樓天花殘破剝落、建築外牆滿佈裂痕及雜草叢生,類似情況比比皆是。不僅影響市容,更甚者是危害行人安全,若遇連日大雨更現危機。坊會一直巡區和留意、及時向政府反映,但當局“意見接受,態度照舊”,情況不斷惡化。
殘舊建築問題涉及人身安全,不能再拖。促請當局密切跟進,普查這些建築物,了解業權及測量危險程度,對於風險較大的建築物,尤其外露部分應予以即時處理,根據情況採取加固或維修措施。當局總以聯絡不了業主,作為無法對殘舊建築有動作的理由,但人命重要,必要時當局須變通法律法規,以保障公共安全為優先。同時,對殘舊建築的修繕須訂立時間表,各政府部門亦要負起相應責任,別互相推卸。
水浸是新馬路每年一度的大問題。澳門地理環境特殊,其中內港一帶海平面較低,但凡遇上潮漲或暴雨便水浸。政府曾提出以輕軌建設的契機,於內港建設水閘防止海水湧入,但此為“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引起內港水浸主因是海水倒灌。新馬路的渠網早已老化,當局宜在盡量不影響交通和居民出入下,即時檢測和更新渠道。此外,中央去年向澳門“送大禮”,啟動明確澳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的工作,期望當局利用此良機,加高內港堤岸,並增設水泵,長遠解決新馬路以至內港一帶的水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