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旅客量突破三千萬人次,城市旅遊承載力等議題越來越具爭議性,究竟澳門容納幾多客量才可滿足市場胃口,誰也說不準。但龐大客量衍生的諸多問題,正在民間不斷發酵。
為提升旅遊承載力,中央政府亦配合澳門,透過關閘口岸延長通關及橫琴實施廿四小時通關,以時間換取空間,變相提升出入境口岸的接待能力,為未來新旅遊項目開幕將會增加的旅客,提前做好應對工作。但城市內部旅遊承載力能否同步提升,從而帶領整個城市擴容、升級,仍是一個疑問。
雖然近年旅遊局、治安警等部門相繼針對龐大客量展開一連串研究,推出一系列管理措施,但對提升旅遊承載力卻力有不逮。如旅遊局推出分流旅客至舊區的多條旅遊路線計劃,至今成效未如理想,旅客依然集中在中區一帶,舊區商戶仍然未能受惠龐大客量,反而不斷被邊緣化。無客源、無動力的惡性循環下,舊區營商環境持續老化,欠缺引客動力,一廂情願期望旅客進入吸引力大不如前的舊區,難免事與願違。
如今有文創公司與地產業界攜手合作,斥資逾億購入十二個舊區舖位,以政府力推的文創產業重新包裝,既為舊區注入活力,也為有意嘗試創業的年輕人提供機會,構思、概念出發點皆好,亦配合分流客量、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的大方向。然而,單靠個別企業推動,要形成廣泛活化舊區風氣並不容易,先撇開後續生意是否理想不說,單是斥資逾億翻新舊區這一門檻,就注定活化舊區之路祇局限於少數有實力企業集團。
政府一直反覆提及活化舊區,改善舊區營商環境,但祇聞樓梯響,未能真正改變舊區營商生態,關鍵問題就是舊區營商前景不明朗。即使有人願意斥資改造,如果基建和宣傳政策配套不足,欠缺街坊、旅客支持,改造後的舊區生意未見改善,商業社會下,最終還是會走向沒落。活化舊區理應鼓勵商界企業參與,但不能單靠企業出資打造,需要政府部門全面配合,包括在旅遊規劃上切實分流客源,有人流、有生意、有生機,才能鼓勵更多民間資金投入活化舊區。
活化舊區是系統工程,本來就不是政府、商界、民間社團單方面推動就足以成事的大工程,政界、商界、民間組織各自做好本份,包括交通配套、路線指南、宣傳推廣,商業策劃等,最後達致分流旅客和商機,活化舊區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