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至,中區市道暢旺、人山人海,區內商戶高興極,唯舊區冷冷清清,儘管北區是旅客必經地之一,也逃不過“旺丁不旺財”的厄運。如何盤活舊區經濟?莫非祇能靠千篇一律的金舖、藥房、化妝品店?有指中區珠寶金行開始落戶北區,租金被拉高,本地特色中小企能否生存下來,視乎政府取態。
市場自由、適者生存,社會理解。但本澳作為歷史名城,卻無法保留有價值、特色的中小企,實與世旅中心定位背道而馳。以北區為例,有社團多年來舉辦消費嘉年華,旨為盤活舊區營商環境,吸引更多本地居民及旅客到區內消費,感受舊區生活文化;可是單靠社團力量,作用有限,消費者大多是居民。
要提升北區形象,政府力量不可少。祐漢、黑沙環、筷子基等小販攤檔衆多,各具特色,銷售產品琳琅滿目,特色美食也不少,且價廉物美,若能發展跳蚤市場模式,或打造北區美食夜市,定能創設有利的營商優勢,注入更多旅遊元素,凝聚人氣。
隨着港珠澳大橋的陸續興建、新城填海造地、延長通關的契機,要提升北區消費文化層次、吸引遊人進駐觀光不難,視乎當局能否及早規劃,為完善區內硬體設施,增加旅遊資源。否則政府再努力組織出外參訪,中小企無法在本地生存,生存下來的中小企卻非本土之物,說來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