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企與中小企的多方位採購合作如火如荼,為中小企、青創和“澳門製造”提供生存和壯大的空間,社會亦關注政府部門及其他大型機構何時跟上。但有調查結果顯示,澳門中小企尤其青創仍然缺乏創新,創新意識固然有待培養,但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如何開放思維,向中小企和創業者提供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簡稱POC,即驗證初步概念)機會也很重要。
事實上,很多國家地區往往是借助政府採購來鼓勵新技術和本土企業。
本澳首個創業指數研究結果顯示,本地創業者中七成是機會主導型,即創業主要受到機會的驅使。如在很多創業個案採訪中,創業者談到創業動力時,往往會說:機緣巧合。如三五知己一拍即合,各人正好擁有創業所需要的意念、資源和技術、資金等。
傳統上,創業模式分為三類:複製型創業、模仿型創業和創新型創業。複製型創業、模仿型創業較為傳統但最普遍;創新型創業顧名思義要突破傳統,創造新市場和培育新市場,其中又分為技術驅動型和創意驅動型。前者指創業者有一技之長,澳門的機會型創業中也有不少技術驅動型,最常見的是醫療人員、文創者或餐飲廚師等,只要能對準消費需求,一般經營狀況都不錯。
至於創意驅動型,指創業者根據全新運營理念或創新構想,探索新的經營模式,是一種開創性的創業活動。這種創業本身難度最高,置放在相對保守的澳門社會,更是步履維艱。故這類型創業者往往會埋怨本地社會接受新事物很慢,大部分人不希望改變,其中尤以政府墨守成規,甚至僵固不化。
在一個本地創業者的分享會上,有創業者分享艱苦歷程時說到,在所有的挫折中,政府的態度讓他最失望且打擊最大。他曾經向政府部門推銷一個對口產品,但一直不獲相關部門接見。他甚至向有關部門主管提出最卑微的要求:給他五分鐘介紹產品。卻獲得最冷酷的回應:五分鐘都沒有!
保守而官僚的部門不少,即使是相對開放的,面對新產品和服務,也有種種顧慮,故最常反問創業者的是:有沒有其他部門用過?或在其他地方推行的成效如何?不相信本地產品和服務的大有人在。但是,如果政府部門都不願意走出第一步,甚至連概念驗證(POC)機會都不提供,本地創新創意如何起步?
基於整個社會在行動上並不鼓勵創新創意,故首個創業指數研究結果顯示,創業者認為自己沒有市場影響力(沒有新技術、新產品和競爭對手同質化)的近八成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