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十五年,經濟總量、人口規模、人均收入、城市面貌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各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但伴隨的挑戰不容忽視。本澳經濟累積過去十多年的急速發展,已打下堅實基礎,長遠發展的關鍵在於突破思維及勇於改革,迎接各項挑戰。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回歸十五周年的大日子,贈澳多份大禮,亦寄語澳門四點希望,引發最近各界解讀中央對澳的期望。其中的大禮是中央已啟動明確澳門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相關工作,相信可為制約本澳多年來的問題尋找新的路向。
過去十多年,經濟過於倚賴博彩旅遊這龍頭產業,但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作用不夠顯著;經濟適度多元化雖探討多年,實踐起來卻不容易。經過十多年努力,會展、零售行業發展相對較成功,但所佔經濟比重仍不高。要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找到突破口,區域合作相信是未來大趨勢。
橫琴澳大校區和粵澳產業園區,已為粵澳合作創造新模式,也為澳門未來發展開創新方向。近年,粵澳合作更趨緊密,珠澳三口岸實施的新通關安排,亦為珠澳一體化帶來契機。橫琴廿四小時通關、拱北與跨工區對接的間接廿四小時通關,令珠澳兩地的經貿、人員往來更密切。率先看到的是,讓部分人士可選擇珠海生活,紓緩本地的住屋需求。畢竟外僱數目已逾十六萬,單是這批人資大軍的住屋需求已相當龐大。
延長通關亦為本地中小企提供更多彈性。近年人資短缺,企業多聘請外僱彌補不足,新措施可方便企業適當延長營業時間,且在編排人員工作時間亦更有彈性。
早前中聯辦主任李剛為本澳經濟多元化提供點子,提出發展多元,光在澳門不行,要走出去,到內地再打造一個澳門。無可否認,澳門若希望有更多發展機會,首要需更多土地資源。隨着過去十多年的經濟急速發展、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張,本地人口和遊客量持續增加,城市的可發展空間和承載力面對不足,長遠不僅局限本澳經濟健康發展和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更會引發社會矛盾。
澳門土地資源匱乏是不爭的事實,透過區域合作的創新模式,企業家祇要突破固有思維,相信可開創一片新天地。加上內地正處經濟轉型期,希望發展更多服務業。澳門發展服務業經驗豐富且成熟,區域合作上,除為本地企業家帶來新機會,亦可為內地經濟轉型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