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減少、外圍經濟復甦乏力、周邊旅遊競爭加劇,旅客人均消費連續走低七個季度,及至今年第三季終跌停且有不錯表現,或者又是本澳經濟走出新模式的例證。
統計局公佈,今年第三季旅客購物消費佔總消費的四成三,以購物為訪澳目的的佔百分之八點九;當季購物旅客人均消費為二千五百元,較去年同期升近一成五。旅客較多購買“手信食品”、“化妝品及香水”,按年分別增加百分之二點三及百分之十六點五。其中內地旅客化妝品及香水人均消費約二百元,高於其他客源市場。至於購物項目升幅最大的則為“珠寶手錶”、“手袋及鞋類”,同比分別升逾三成三及六成五。
雖然今年以來,不少零售業慨嘆市道轉淡,加上易受政策影響,前景看不透。但第三季旅客人均消費止跌反彈,多個細項都有不錯增長,反映零售業最壞時期或已過去。零售業喘定,更是時候部署未來市場定位、發展策略。
旅遊業吹淡風之時,零售業急轉型,藉由內需增加過渡困境。惟畢竟每年三千萬旅客量的龐大市場,要割捨談何容易?走兩面相討好的“中間路線”,才是零售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尤其現時無論本地消費者或旅客,購物時除了考慮產品質量,也越來越趨向重視產品個性化及差異化,以及購物消費期間的服務體驗。尤其面對網絡電商競爭,這三點更是缺一不可。
就產品質量方面,商戶應把誠信招牌做大做強,讓旅客放心購物。產品個性化及差異化上,商品千遍一律難突圍,商戶更應突破傳統貨源框架,引入具競爭力的產品。至於老生常談的服務體驗,除必須培訓前線員工的待客之道,亦可透過適當方式提升情緒智商等心理質素,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並向顧客提供貼心服務。至於個性化和差異化,長遠靠創立品牌和研發新產品,如何注入澳門文化元素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