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關於“互聯網+”、電子支付等話題,鋪天蓋地,但當應用到實際商業層面,很多中小企既不知如何入手,又擔心無力駕馭科技設備,又怕網絡安全等問題,缺乏觸網動力,日漸跟不上市場發展大勢。
社交平台幾乎是年輕人每日接觸的介面,很多新創公司都主力利用此平台宣傳。但對不活躍於網絡的微企,可能不善於網上宣傳,加上欠缺時間及人手管理,儘管是低成本的宣傳渠道,要參與往往力不從心,遑論引入電子支付、電商平台等。
但當龐大客群的消費習慣不斷改變,眾多商戶針對消費者心理,利用網上渠道提供所有衣食住行的資訊,消費者足不出戶能知最新資訊,若企業資訊無法傳達到消費者可接觸範圍,在激烈競爭的商業環境下便相當遜色。今次政商界合作支持推動的電子商圈,發展電子支付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是如何透過不同誘因推動企業創新思維去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比被動接受市場變化更有現實意義。
商界一直希望政府優化營商環境,活化社區經濟。政府去年以來推出光影節、武林大會、雅文湖畔計劃等,嘗試透過不同節慶活動提升各區吸引力,儘管成效不一,但用意明確。當政府搭建節慶平台,成功引客,商戶若只被動地等客上門,面對主動出擊的新對手,勝負不難想像。
如今由社區推動商號參與大型計劃,提供軟服務支持,甚至讓一些老店踏出第一步,引入電子支付行列,利用支付平台協助推廣。成效仍待觀察,但經各方努力,讓微企嘗試新的營銷渠道,主動開拓新客群,現象可喜。
相對於過去不同社區持續搞活動卻未能真正帶動人流,今次在各方面的支援下持續吸引商戶參與,甚至可激活社區商圈內部消費活動,透過企業自身不斷摸索市場變化作調整,真正推動社區經濟,總好過依賴政府提供財政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