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結構急速轉變,人口老化越趨嚴重,本澳對社會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要擴充服務人資是“第一關”,現行的社服機構資助制度運作二十年,覆蓋面不足、資助額小,以致社服人員流失嚴重,早為業界所詬病。政府一再強調要覆蓋全面,估計對穩定團隊、提振士氣將有作為的新制度能否解決問題,似乎並非想像般樂觀。
問題要看兩面。新制度誠然有其優越的一面,論資助職種,新制由過往僅資助請社工、護士、治療師等專業人士,擴展至廚師、司機、會計等行政及輔助人員。以“人頭”計,估計受助人數大幅增加六成,過往被忽略於體制外人數之多由此亦可見一斑。新制下每年資助總額提升三成半至十一億三千萬算否“大手筆”,見仁見智。
新制度孰優孰劣,用家的意見才是關鍵。可惜新策未推出,已經引起界別團體質疑制度僵化、束縛發展。涉及每年上十億公帑,政府對同一類型服務機構,採用統一的人員配置和要求,是制度化、標準化使然;同類的職位又採用統一的參考薪酬標準,狀甚公平,是出於一視同仁的考慮,本無不妥。
然而,當中卻忽略了社會服務始終是對人的服務,對象各有不同,不同範疇服務的類型、工作強度、難度,甚至危險程度都有差異,“請人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劃一的人員配置和薪酬設定,不見得一定公平。因應用家意見,合理靈活配置人手,合理設定人員比例及薪酬標準的上下限,有現實考慮。
社服機構延續舊制抑或跟隨新制,暫且是各自選擇,但將來要推行專業職程制度,人人都必須遵守。有意見指新制下專業人員的薪酬加幅 “微不足道”,恐醖釀中的職程制度會胎死腹中。教師“私框”具有參考價値,當年私校面臨人員流失、社會質疑其收入與資助差幅大,與今日的社服現狀相似。“私框”訂明學校用在人員薪酬開支上的最低百分比,及各級教師的最小薪資差幅比,加上政府確保資源到位。如此一來,不但合理地拉開層級收入差距,刺激教師留守本職、積極爭取向上流動,也讓學校在合理可控的範圍內保持資源分配的靈活,今日的社服新制大可參詳。
政府既認可機構為合作夥伴,則平等、互諒、開放的態度是否到位?為何從政策檢討,新制初擬,到執行在即,部分機構對條文細則、實務操作仍“一頭霧水”?凡事信則立,不信則廢。互信的前提是溝通。建基於坦誠、實話實說,公開、透明的處事方法,才是有效溝通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