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基金調升供款,勞資雙方就拗足三年,最終方案一拖再拖。一味靠政府“泵水”維持給付的社保基金,在各種社保支出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會否難逃入不敷出、破產收場的厄運?政府究竟何時果斷出手,平衡勞資雙方利益,讓議而不決的供款比例問題定案?
外人看來,澳門的社保基金甚慷慨,供款僱員每月十五元、僱主三十元,結婚、生仔、住院、失業通通有補貼,六十五歲退休就能收足每月三千多元的養老金,如此着數,世間罕見。但坐食山崩,岌岌可危。政府幾年前已發警示,長此下去,預料五十年後社保基金難逃破產厄運。
社保基金由一九九○年建立至今,只調升過一次供款額。同期養老金由三百變成三千三百五十元,僅回歸以來已至少加了六次,且調升頻率隨政治經濟形勢變化而逐步加密。基金年報指出,獨養老金支出一項就達廿二點六億元,同期的社保基金供款僅一點八四億元。入不敷支,顯而易見。若非靠政府長期泵水,根本無以為繼。社保基金嚴重依賴政府財政投入,顯然不利社保的可持續發展。賭收連跌十八個月,政府預料明年財政收入一千○三十二億元,較今年減少一成四。整體經濟向下,尋底未止,連政府都要緊縮開支,政府四年共三百七十億元的注資明年就完成,社保基金將何去何從,迫在眉睫。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社保基金的可承擔性及可持續發展問題,政府、勞方、資方都有義務。政府一方面要加緊研究政府盈餘和社保撥款掛鈎的可行性;資方須明白,供款增加,負擔表面加重,但社保實為解決後顧之憂;居民亦要理解一己之責,畢竟增加供款金額、加強共同承擔,都是為了保障自己日後的退休生活,“共同承擔,合理參與,共建共享”不應該是空話。
調整社保供款金額和比例涉及金錢利益,每一步皆涉勞資角力,需要坦誠對話,協調諒解,凝聚共識。雙方對供款額由現時每月四十五元增至九十元早有共識,但對勞資比例是一比二、一比一,抑或分階段過渡,抝足三年仍未傾掂。一方擔憂負擔增加,削競爭力,另一方話對低收入者有經濟壓力,各有道理,但就是白白錯過了澳門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歷史最好時期,共識難上加難。
政府抱着凝聚共識、和諧第一的理念,無可厚非,但除了察民情、納意見,當紛爭雙方南轅北轍,難言共識時,就要擺事實、講道理,加緊協調,認為對社會有好處,就要果敢堅持,大膽推動,甚至出手拍板,敲定方案。待政府泵水不繼、福利負擔壓迫到透不過氣時,屆時社保基金恐更難扭轉回歸正常、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社保不振,禍延後代,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