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旅遊城市發展無煙工業,澳門雖然避免了第二產業的排污問題,不管是廢氣還是污水,卻因為二十四小時娛樂服務業的發展,而成為能耗城市。澳門資源短缺,但相較於其他旅遊城市如沙漠中的拉城等,幸運的是不需要與鄰近地區搶資源,內地甚至會保證供水供電和供應幾乎所有生活必需品。但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澳門仍然要提倡環保,首要目標是減少耗用。
正在澳門舉行的環保展具備雙重意義,一是充實會展業內容,增加品牌產業;其二,積極追趕環保大潮,既把握發展先機,亦推動本地企業加入環保行列。
正當各方質疑政府的環保工作除了一波接一波的宣傳工作,到底產生多少實效時,環保局提供了數據,“環保酒店奬”推行五年來,得奬酒店每間客房平均耗電累計減少二點四萬度。以三百間客房平均入住率七成七的酒店為例,五年內累計節省約六百二十八萬元電費。三至四星得奬酒店每間房耗水量減約二成三,相當於節省七百多元開支。廢物產生量亦減百分之九。
環保推廣工作有成效,小數怕長計,企業節省成本五年累積下來也很可觀。有人可能會問,酒店為了慳電慳水,除了教育住客自覺,更新設備投放的資源與節省的開支是否成正比?答案很可能是:不成正比。投放資源很可能遠遠大於節省的成本,理由環保設備大多成本較高,一來製作講究,二來未普及生產,售價很難大幅下降。更何況舊換新自然要花費。然則,環保酒店豈非都做了虧本生意?
問題應該換一個角度思考,環保是個價值取捨。一直以來,人們為了鼓勵環保傾向強調經濟誘因,要麼節省成本,要麼創造收益,實際上絕大多數環保工程不是那麼“着數”。否則,不用鼓勵人們都會趨之若鶩。鼓勵環保更多的還是要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企業自覺推行環保,投放多少資源採取多少行動,與社會責任感成正比。個人亦如此,隨手關電燈、節省用水可以省錢,但絕對不會更方便。
推行環保不能強調“着數”,更多地要與社會責任和公民意識掛鈎。成熟的社會有一套制度鼓勵企業走向環保之路,制度以外,更有價值判斷作為企業自我約束的內外部壓力。環保事業關係到每一個人,政策鼓勵和法例監管其一,企業和個人守法並自律其二。其三,每個人都要有為環保犧牲或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和實際行動,藍天白雲、清新空氣、乾淨水都不是免費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