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政府推出青年創業政策,鼓勵不少年輕人創業,本地創業氣氛明顯更趨濃厚。政府於明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到,有意把青創援助計劃延伸至廣東自貿區三個片區,助年輕人圓創業夢。
創業風險一般較高,尤其經濟差的環境下,存活不容易。近年政府推出不少扶助措施,除資金援助,更成立青年創業孵化中心。未來計劃讓年輕人在創業前接受培訓,以及接受援助後的跟進和協助。希望讓更多創業者在作出決定前,先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創業,以及強化營商知識,避免年輕人一窩蜂創業,結果損手離場。
隨着多個自貿區相繼掛牌,不少企業都希望能參與其中。早前廣東省公佈,廣東自貿區四個月已吸引一萬企業登記;毗鄰澳門的橫琴,截至現時已有近九百家澳企在當地註冊登記,反應相當熱烈。惟當前大部分企業傾向“插旗”,真正開展營運的少之又少。
政府鼓勵本澳青年到自貿區創業,讓本地企業參與區域合作,擴大商圈,大方向無疑正確。值得深思的是,內地市場大、競爭激烈,要生存下來更考驗企業實力。本澳已站穩陣腳的企業,要在內地市場闖出成績亦非易事,遑論剛接觸商場的青年創業者。
要在內地龐大市場中不被競爭巨浪淹沒,企業應在創新上多下苦功。但相信能在本地孵化成功,再“走出去”,創業路途將更踏實。當前本澳企業大部分都有跟風創業習慣,如早年台式珍珠奶茶店舖雨後春筍,到近年每條街角總發現咖啡廳蹤影。縱使產品的市場認受性高,市場亦容不下大量同類店舖,最終必然汰弱留強。尤其當企業有意“走出去”,更要具備區域競爭力,如把握澳門中葡平台優勢,具備自身獨特性,才可增加成功機會。有危才有機,企業孵化過程中如能得到正確引導,相信可進一步增加成功率。
政府除了增加青創扶助,內部問題亦不容忽視。如早前商界所言,遇到問題,按法律程序找了三個相關部門,但都聲稱“事不關己”。不少政府部門雖不斷優化服務,但當問題涉及跨司及跨部門,仍然令企業頭痛。
本澳經濟已連續十八個月下跌,陷入深度調整,不少區份店舖已“大洗牌”,商戶生意不濟紛望業主減租求存。市場不景氣嚴重,財爺亦提出要抱打持久戰的心態應對經濟調整。雖然企業“走出去”是擴大營商範圍,但理順內部營商環境、增強企業體質,亦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