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近年經濟騰飛,百業興旺,不少行業賬面收益可觀,惟各項成本上漲,企業營運空間和實際利潤已大不如前。尤其傳統老店欠缺競爭力,更步向式微。難不成在自由經濟、汰弱留強的定律下,政府便無法為本地中小微企創造條件,改善營運情況?
近年市道欣欣向榮,帶動舖位租金持續上揚,當旺舖位大都已被品牌店或連鎖店“佔據”,中小企唯有遷入內街或人流較少二三線區份繼續經營,甚至寧願結業也不願意“捱貴租”。中小企競爭力較國際品牌大企薄弱,唯一“本錢”是扎根本地多年,積累一班熟客。但租金持續上漲、人資未見紓緩,中小企齊呼“生意難做”,能否繼續經營下去頗成疑問。
政府推出多項中小企業輔助措施,包括中小企援助計劃、信用保證計劃,專項信用保證計劃等,扶助中小企確已下了一些功夫。但現今中小企所面對的主要困難不是融資,而是人資不足、租金上漲等經營和成本壓力,上述措施能為中小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有限。不過,自由市場經濟下,弱肉強食、汰弱留強是無可避免的市場規律,政府亦很難干預租金價格。
儘管如此,政府仍應盡可能為本地中小企創設更優質的營商條件,如考慮在新城用地上打造具備地方文化特色的商業街,為中小企創造更大營商空間。並有助分散傳統旺區擠擁的人流,令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能惠及更多中小企,保持城市競爭力。
另一方面,本地中小企亦要與時俱進,若無法適應租金不斷飆升,亦不能坐以待斃。如可考慮搬至租金相對較低的地段或“樓上舖”繼續經營。鄰近地區樓上咖啡廳、時裝店、精品店、美容店,甚至新派餐廳已盛行多時,為寸金尺土的營商環境創出一條“新血路”,打造另一種營商模式。
此外,如何善用舊區空間,為營商環境注入生機,吸引更多商號轉戰舊城區亦是一途。這方面可以借鑑鄰埠經驗,政府優化環境,行會加坊會組織商戶打造新商圈,為消費者和經營者創造新空間。
至於人資不足,不少商戶透過申請外僱紓緩人手壓力。但究竟本澳欠缺多少人力資源?哪個行業和哪個職位最缺人?政府至今仍欠缺科學性的調查和統計,無法做好人資規劃和發展規劃。政府應有序地開展有關調查,掌握各行各業用人情況,以靈活審批、公佈薪酬和聘用數據,加上嚴謹巡查,用好外僱政策協助本地中小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