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年底,換屆在即。新班子日前已率先亮相,社會期盼新官上場,可帶來新活力。尤其回歸二十年來,社會急速發展,但不少“歷史遺留的問題”仍困擾社會,必須解決,才可令城市持續發展。
回顧本澳二十年發展,有不少新舊融合的問題出現。商界反映最多就是人資不足及牌照申請審批過慢。澳門九成以上是中小企,資本有限,大部分企業反映,申請牌照動輒要九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儘管原因眾多,但中小企滿腔壯志打算在市場有一番作為,並為店舖裝修投入不少資金,望穿秋水等牌照“出世”,等於店舖白交租金,當中有不少在取得牌照前已因“守不住”而結業。
另一方面,不少老店重新入則申請裝修時才發現新舊則不同,結果不獲發裝修工程准照,老店便做不下去。有關部門應視乎實際情況,倘不涉及結構或消防方面的問題,允許酌情處理。且審批文件流程冗長,令很多中小企難以適應。
完善的營商環境、彈性靈活的政策措施,其實遠較資金支持實際。很多中小企需要的不是資金,反而更希望政府可從實際角度出發,協助解決問題。尤其很多法律制度或規條沿用多時,但政府仍未修改,執法部門祇看文本要求執法,令很多政策很“離地”。
中小企對政府的監管時有怨言,如餐廳在大門張貼廣告,但因為大門朝外是面向街道,張貼廣告便屬違規,需要受罰;但同一玻璃門,貼在面向餐廳內的玻璃則容許,這些明顯是欠缺彈性的規條。中小企經營利潤微薄,卻不時被這些不合時宜的規定阻攔,營商環境大打折扣。
候任“財爺”在市政部門工作多年,相信對牌照審批問題並不陌生,未來如何協助中小企簡化申請流程,甚至透過跨司協作,切實解決困擾多時的問題,才是對中小企最好的服務。
中小企是城市的經濟主要動力,政府應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小企考慮,完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