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漁 扶助發展
自創業援助計劃推出以來,社會評價好壞參半,當中包括關注公帑運用隨時“石沉大海”,擔心好心做壞事,鼓勵創業卻導致負資產。
社會對援助計劃的保留態度,更多來自計劃設計未盡完善。加上坊間不時傳出政府的中小企扶持計劃未能對症下藥,取得的免息貸款拿作他用,未有真正投入到經營或轉型用途。前車可鑑,面對毫無營商經驗的創業者,抱有戒心亦難免。
官方公佈數據,自接受申請三個多月,已有一百三十宗,批出五十七個申請,反應不差。儘管很多人質疑成本高企的今天,三十萬免息貸款作用有多大,充其量“有好過冇”。話雖如此,收到逾百宗申請,證明市場仍有接受者,達到政府初衷。倘單靠政府援助,恐怕亦無法獲得審批,難讓審批者相信申請者的創業誠意。
政府推出創業援助前,每季度新成立公司逾千家,有的是具實力“過江龍”或“地頭蟲”,更多的是本地中小微企,可見具創業前景的行業,不論有否政府扶持,也會踏出創業之路,政府角色是錦上添花或再推一把。
澳門與外地同類計劃不同之處,在於直接提供資源扶持,包括免息貸款等。相對於其他地方的擔保融資,本地政策算是走到“最前線”,其他地區未必常見。或因如此,外界冀望政府可透過更多資源傾斜降低創業門檻,或者扶持行業發展,包括提高資助上限,或者提供廉租場地。
地產興旺的日子,租金無疑對各行各業帶來沉重負擔,工資、租金已成企業“兩座大山”。面對這種硬性開支,政府再利用有形之手加入市場,向企業提供廉租場地是否合適?畢竟澳門面對數以萬計的中小企,無法一一解決租金困難。倘真有地方可以廉租予中小企業,應向受扶持的文創、會展行業傾斜,還是面向以民生用品為主的零售行業,恐怕也是一場爭拗。正如會展業多年來期望由政府出資興建場地,昨天經濟範疇施政辯論也再次提及,政府表態不作此打算亦不想直接參與市場,與民爭利。
高速的經濟發展衍生各類問題,單靠中小微企未必可一一克服。政府提供適當扶持責無旁貸,但當政府不斷投入資源協助,能否追上不斷改變的經營環境,最終還是要靠中小企克服。政府如何協助企業配合澳門經濟轉型,扶持企業加快利用科技提升效率,甚至開發商業網絡,授之以漁,提供更多專業顧問服務,比持續以公帑直接扶持,更易於讓社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