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財政範疇又有行政創新舉措,今次聯手三商會送服務上門,對各政府部門思考行政改革,更大程度上達致簡政便民應有啟示。對於扶助本地社團分擔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提升社團專業水平也是一條思路。如果還能夠引發整個社會作長遠思考的,應該是“小政府”與社會自治力量的平衡。
澳門正處於從傳統社團文化向民主政治生態過渡的階段,有一些思維徘徊在新舊兩種文化之間。最明顯的是,既要約束政府權力,但又不願意承擔更多的公民責任,甚至自覺接受法律法規的約束;既希望“小政府”要精兵簡政,但又希望公權力可以於生活領域無孔不入。
行政效率固然需要提升,但如果政府總是統攬全包,除非機構非常龐大,否則必然有服務承諾無法達標的問題,最終引發更多民怨。行政之手伸得太長,自然也意味着個人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受到局限。澳門一業獨大,加上各種事業專營,留給中小企的空間本來已經不多,如果政府不知進退,市場和民間力量無法多元發展。
簡單舉個例子,比如住宅滲漏水處理,以有關部門當前的人手配備和積壓處理案件,根本不知道要處理到何年何月,但民意又不希望公權力退出這個領域,然則,是希望政府膨脹架構嗎?按照其他地區的經驗,許多工作可以在法律法規的輔助下,由民間力量來完成。比如本地有車商可以成為鄰埠政府指定的驗車中心,澳門又有甚麼必要必須由行政權力來完成?又比如政府統包大型體育和康體設施,但管理不善、閒置及供不應求同時並存,為何不能納入更多民間資金和技術力量,來協助完善對大眾體育的推動承諾?
如果社會希望政府持續精兵簡政,除了借助行政程序簡化和推進電子政務,更應該着力扶持社會自治力量,一方面分擔政府職能,同時要借助制度和設施實現自我管治。既保證公共服務有穩定質素,還能鼓勵民間不斷創新服務,讓公共服務不斷進步。
是次經濟局聯同三商會送服務上門,可以視為行政改革、簡政便民的先行先試舉措,更是澳門社團改革的契機。澳門六千社團,長期備受耗費公帑吃喝聯誼的批評,社團活動和服務確實良莠不齊,政府亦備受壓力。如何改變思維和推動模式,借助行政力量和資源逐步扶持社團走向專業化,既分擔政府職能,亦創造更多空間條件讓社團和個人可以尋求多元發展,這是每個政府部門都應該思考,且應該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