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一帶昔日係澳門心臟地帶,車水馬龍。時移世易,風光不再,已由商貿重鎮變成今天的破落舊區,人流不多。隨着自由行政策實施,粵港澳區域合作興起,澳門又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港似迎來曙光。這點由近十年內港來往灣仔的航線客運量大幅提升,已由○五年約二十萬八千人次,升至二○一四年最高峰時的九十至一百萬人次,升幅達四倍,可見一斑。
內港的客量與關閘、蓮花等口岸,甚至與外港碼頭相比都有很大距離,但每日平均也有三千人次,顯見居民、遊客有需求。今次灣仔口岸突然停用,打亂了政府及民間的部署,影響不可謂小。
社會不應從現時一年才九十至一百萬使用人次的角度看問題。按當局多年來的規劃,澳門由北到南將設有多個口岸,北由關閘開始,左邊有粵澳新通道、內港、蓮花及路環口岸。右邊則有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外港碼頭,接着是北安碼頭、機場。如此部署旨在加強澳、港、珠對接,方便居民、遊客,不要塞死一邊,分散通關及跨區交通等壓力,澳門各區亦都有人流,平均發展。
在上述口岸鏈當中,內港現在顯然跑輸,但卻有潛力。首先,這是澳、珠兩地距離最接近的口岸,坐船幾分鐘就到,非常方便。其次,內港碼頭一帶本身具有相當的文化、歷史價值,可發展深度遊。另由此到新馬路、大三巴、媽閣廟、鄭家大屋等主要景點,步行十多分鐘即可到達,內港碼頭就像澳門的橋頭堡。有見及此,特區政府過去幾年對內港一帶的整治規劃做了不少調查、研究,冀改善當區居民生活及交通等,可惜未來得及化為實際計劃及行動,內港口岸就陷入停用困局。
內港碼頭的作用及潛力顯然易見,當局做了不少的調研要繼續,不應因碼頭停用而放在一邊。相反得快馬加鞭,短期內要盡快透過粵澳、珠澳協調機制,解決事件。若灣仔口岸只因聯檢棚安全問題而被逼停用,問題就好辦,相信臨時建一個新棚應該不難,根本不用等河隧,因河隧至今未有定案,肯定無法在三五年內完成。
再者,內港碼頭與河隧不是“你死我活”關係,兩者的定位、落脚點及客路可以不同,搭船兜風的景緻及風味,豈是隧道可比擬?何況澳門可管理習慣水域後,有意拓展海上航線,一為交通,二為旅遊,內港碼頭是個好的基地選點。所以不論短期還是長期,內港碼頭去向都應是特區政府的當務之急。內港一帶的生活、營商環境已很嚴峻,若再無刺激元素及誘因加入,復活前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