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公共行政改革路線圖、精兵簡政、職能重組,是過去十多年來政府的施政願景。但多年過去,公務員人數不斷上升,部門架構越見臃腫,職能重疊,權責不清,公共行政改革何去何從?
現屆政府上台之初,公務員總數為二萬八千多人,去年已膨脹至三萬四千多人,本年度公務員薪酬開支達二百三十多億元,佔整體財政支出逾兩成。對增聘公務人員,政府自有說法是應增則增,無可否認,有些部門如警隊因應口岸增加、衛生部門因應離島醫院發展需要而增聘人手,屬情理之中。與此同時,社會人士也見到有政府部門不斷擴充、升格,鮮有大部門整合、削減人手,最重要是公務隊伍膨脹,但整體服務未有同步提升,社會難免積怨。
以目前公務員制度,“精兵”非易事,必須要全盤檢視政府不同部門的編制,按實際職能需要,應增則增,應減則減,將人員過剩的部門人手調配至有需要部門。同時,職能重疊的部門架構必須重整、歸一,避免浪費人手,更重要是避免政出多門、權責不清,提升部門職能功效。
精兵簡政,不是數字遊戲,也非簡單的減人、殺局,而是要令整個政府架構“瘦身強體”。因應澳門未來社會經濟的定位和方向、政府的角色和功能,逐步理順、整合部門架構。必須落實簡政放權,減省繁複、不必要的行政程序,從而提升整個政府行政效率,以實現利商便民為最終目標。同時,為提升公務員綜合能力,打破人員流動的桎梏,應建立公務員橫向調動機制,既可增進公務員的工作能力,更可改變存在已久的山頭主義,避免出現“有部門做死,有部門閒死”的怪現象。
社會明白公共行政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且改革無可避免會觸及固有利益,激起反彈,更會有相當一段時間的“陣痛期”。但長痛不如短痛,若不痛下決心,問題只會越見積重難返,拖累政府管治水平。簡政放權不是卸責,反而更要擔當、各負其責,受權者有責履職,放權者則有決策擔當和政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