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政府積極推行環保,由最初的“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等日常生活分類,推展到向建築界等企業入手,希望做到源頭減廢。為推動更多企業響應環保,政府在一一年設立環保與節能基金,資助企業購買環保節能的產品和設備,既達到慳電效能,又可減低企業成本。措施推出至今,市場反應良好,從側面反映環保投資門檻雖高,若起步時由政府拋磚引玉,作用亦逐漸浮現。
推行環保節能是長遠目標,“知易行難”,各方需要更廣泛參與。各地不少環保工作由校園做起,如台灣淡江大學上月在開學日準備三百個“大碗公”盛載食物器皿,作為新生開學環保禮物,代替外帶餐盒減少浪費。
台灣校園選擇先以贈送禮物方式,令受惠者萌生環保意識,讓他們明白環保每人都可做到。反觀澳門,政府推行環保措施時同樣以資助形式起步,“環保與節能基金”推出近三年,五千宗申請涉及資助金額達二億四千萬元,政府資助八成金額,確令不少企業受惠。然而單在商業上節能未足夠,最終目標是推至每家每戶都有節能環保的意識。
事實上,環保與消費多少存在矛盾關係,要取得平衡並不容易。如近年澳門舉行的大型展覽提倡環保展材、環保地氈、倡導循環再用。又如下月舉行的美食節獲環保局資助使用環保餐具,改變每年美食節所產生的垃圾。由於環保餐具比市面上的一次性餐具貴,繼續以政府資助起牽頭作用,讓大型活動率先貫徹環保概念,不再停留於宣傳式的自帶餐具,讓商界及消費者更容易身體力行參與環保。今後更可嘗試推行消費者自費購買環保餐具,喚起對環保惜物的想法。
澳門是一個消費型的旅遊城市,但在各地對推動環保的呼聲日高下,單純刺激消費行為而不理會對環境資源的消耗,不符合世界潮流。如透過不同活動令大眾響應、支持環保,這不僅有助向外建立正面形象,也更易引發公眾對環保的支持。現時政府正提供一種省錢誘因推動各界支持環保,集體行動更能喚起大眾參與。
澳門每年舉行眾多大小型活動,倘由政府牽頭,帶動民間活動引入環保概念,相互影響下,或可改變依賴政府以資助方式作為推動環保的核心,轉變由市場推動,甚至可創造新商機。正如內地推動環保產業成為新興行業,澳門規模雖不能相比,但可藉由需求帶動市場——當社會重視節能電器,有關的店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可見只要有需求便能帶動新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