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小路窄是小城特色。隨着經濟發展,常住人口、旅客數目不斷增加,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交通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更成為目前一道難解題。當局早已規劃公交美好藍圖,但願景未實現前,眼前急待解決的問題一大堆。
輕軌一日未通車,公交系統一日未便民,電單車仍是最常用的出行工具。本澳車輛數目不斷增長,泊車難積重難返。在牽動全民、城貌路網改頭換面的“公交大手術”中,如何讓駕駛者“止一止痛”,盡量減少出行影響,順利過渡至當局所勾勒的公交優先願景?
要解決問題先要找出問題癥結。為何泊車難,尤其是商業區如皇朝、中華廣場一帶特別難?因為公交服務未如理想,居民習慣使用自己的出行工具。居民駕電單車上班,一泊半天,甚至全日,導致商業區泊位難求。車位流動性低,泊車難永不得改善。
繼早前營地街市安裝電單車咪錶位後,當局再在南灣大馬路中華廣場前的電單車泊車區增設咪錶位,期望優化泊車秩序,增加車位流動性。但如何確保電單車咪錶位起到作用,照顧到有需要的用家?特別到身份證明局等部門取證、僅需泊車數分鐘的駕駛者。縮短入錶時間、將周邊道路的電單車泊位改成咪錶位,抑或鼓勵駕車上班人士多使用公交,多利用公共停車場?值得當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