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澳門經濟發展迅速,人力資源繃緊,多數企業只能透過提高薪酬待遇及降低入職要求,只求招攬到相應的人手應付企業運作。
對打工仔而言,就業機會遍地開花,抱騎牛搵馬心態者為數不少。一心只顧着哪裡人工高就往哪求職,對工作難有熱誠與承擔,更遑論這種工作態度對自身職涯有否建樹。對企業而言,也確難以在這部分有“離心”的員工身上找到實際績效。
近年經濟步入深度調整,雖然仍有不少企業大嘆請人難,但市道放緩,企業聘員積極度亦相應下降,亦開始注重員工培訓,以提升員工質素準備迎接下一波升浪。另一方面,基於就業機會不再像往年般唾手可得,打工仔不敢對轉工輕舉妄動,也擔憂自己會否成為被裁一員,對待工作更認真。
如統計局資料指出,去年轉工的打工仔較前年減少,但仍有一萬三千人逆市“轉會”實現向上流動,月收入中位數因而得到百分之七點七的提升。雖然該統計並無具體列出轉工者職位變化,但一般相信都是在職場累積一定經驗及實力,才有條件在多數企業不急於聘人的環境下仍可追求到更高的薪酬待遇。
早年就業市場景氣旺盛,衍生出快餐式的職場文化,員工“來得快,去得更快”,企業也似乎無奈接受。然而,“資歷”卻非快餐文化可取代,尤其企業在聘請中高層員工時,更看重是應聘者對行業的熟悉程度,這就講求浸淫時間與經驗的累積。
無疑順着經濟發展大潮抓緊每個“搵多啲”的機會是人之常情,但幾十年的職業生涯,足夠跨越幾次的經濟周期,“份份工做唔長”的履歷更難於在經濟逆境時保住飯碗,甚至已有企業不考慮履歷“花斑斑”的求職者。
不少過往只重“錢”途而不停轉工的打工仔,經歷過這一波經濟調整期對飯碗不保的誠惶誠恐,或對資歷是職涯中的最大籌碼有更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