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通關措施放寬,民生區商戶不時反映生意比疫下差,今個“五 · 一”黃金周與旅遊區生意形成強烈對比。如今“生活補貼計劃”亦將於下月三十日結束,如何提振內需?有學者認為,“生活補貼”應否繼續,由數據評估;刺激內需非只有政府派錢一途,方法有很多,如可官商合力多辦社區消費折扣、抽獎、回贈等活動,以槓桿作用提振內需。
有學者表示,近月有中小企把生意額下降歸咎於“澳車北上”,但一直以來澳人有北上消費習慣,主因兩地物價差距大。只是三年疫情通關不便,部分居民怕染疫飯碗不保,不敢北上,唯有留澳消費。當時電消等計劃的出現,可紓緩部分居民的生活壓力。
從過去多期的電消等計劃看,大多消費在茶餐廳、超市等日常消費開支,不管有否電消、“生活補貼”等計劃,還是會有所消費,故對真正面向民生的商戶來說影響不大。再者,今年以來通脹升幅溫和“不足百分之一”;居民入息中位數維持兩萬水平。至於較高端的市場,則要視乎旅客的消費能否填補居民的消費外流。但疫後各方面開始復常,今年以來整體市場氣氛越來越好,本地居民失業率持續下降,加上暑假將至,旅遊業預期非常樂觀,團客增長以倍數計算,相信對消費有一定幫助。
他認為“生活補貼”應否繼續,需視乎數據評估,如居民零售消費額、通脹等,而非“主觀意願”。再者“生活補貼”完結後,現金分享緊接到來,並非援助居民的刺激措施“一個都冇”。刺激內需亦非每每由政府直接派錢,方法有很多,如官商多辦社區消費折扣、抽獎、回贈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