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改變了旅客的出行喜好,來澳並非只為“賭兩手”,希望可獲得更多旅遊體驗。官方早前指出本澳旅遊城市形象轉變後,訪澳旅客八成半是十八至卅五歲的中青年,女性居多,首要是購物或品嘗美食;專門來澳博彩的旅客不足百分之五。近日更有機構針對旅客消費的調研指出,旅客訪澳首要目的是品嘗餐飲美饌、休閒娛樂體驗。
自防疫通關措施不斷放寬後,旅客量持續上升,世遺景點暢遊者眾,特別是大三巴牌坊。當局利用裸眼科技,數碼化還原教堂,讓旅客透過玩小遊戲,感受當年教堂風貌,了解更多本澳歷史。旅客時隔三年重遊舊地,希望感受轉變中的澳門,也少不了選購葡撻糕點、小食禮盒等澳門手信,為親朋好友奉上澳門味道。
旅客選購手信的輻射面漸見擴大,不再集中光顧手信街,如部分座落社區的知名老店被網民“認可”,旅客願意“蜎窿蜎罅”走入社區掃貨。最近央視推出的《澳門雙行線》節目,更將澳門美食發揚光大,有度假村內“高大上”的美食佳餚,也有尋幽探秘的地道美食,料可吸引一批食客來澳覓食兼打卡。
上述的調研報告同時指出,目前澳門兩大旅客來源地——內地和香港消費者,來澳旅遊的意慾顯著回升。受訪者中有計劃外遊的四成五內地及三成三香港消費者表示,願意每月撥出兩成或以上家庭收入作為外遊預算。
如何利用美食、科技帶動旅客探索舊區,刺激消費,把舊城區活化為旅遊資源,首度試水的“新馬路任我行”可算是一例。如何“保鮮”才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命題。
旅遊產品要推陳出新,旅遊路線更不應局限於家喻戶曉的熱門景點。持續發掘一些冷門、小眾景點,配以智慧科技手段,結合節慶假日舉辦更多特色市集、夜市、工作坊、藝墟、戶外音樂、藝術表演等社區休閒活動,引客入區,細味風土人情,品嘗地道美食,讓澳門遊更有內涵,凸顯疫後遊澳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