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分階段重啟自由行,商戶對“十∙一”國慶黃金周檔期充滿憧憬,雖未能一下子回復人山人海、生意做不停的光景,至少有活水流入,告別“吊鹽水”狀態,對企業後續的發展投下定心丸。
但有部分商戶對下半年業績審慎樂觀,對爆發“報復性消費”半信半疑。畢竟旅客來澳還需提交核酸檢測等資料,未必每個旅客願意接受,故即使重啟自由行,也有種無形關卡在牽絆。
雖然內地經濟增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一季倒退百分之六點八,但第二季反彈至增長百分之三點二。經濟火速收復失地,踏上復甦道路。但從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降百分之十一點四看,內地居民的消費力大不如前,可能受疫情影響,也可能受經濟環境變差拖累。
事實上,疫情爆發前,旅客消費已有走下坡趨勢,疫後消費能否絕地反彈,實屬“未知數”。故有部分商戶決定“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部署迎接內地客重臨,另一方面繼續針對本地客市場推出優惠計劃,把握每個機會。
如何撬動居民及旅客錢包、燃起消費熱情,就是各行業商戶如何部署疫後商機的重要一着。對旅客而言,除了對各大博企的購物廣場及旅遊旺區一帶的商舖較熟悉,“有哪好買”其實心裡沒譜,多數透過網絡搜尋有關信息。然而,鮮有觸網的澳企,旅客搜尋資料像大海撈針
本地商戶倘早已觸網或善用內地社交平台為品牌作宣傳推廣,尚且可吸引部分旅客到店消費。然而疫前本澳多數商戶尤其中小企未有意識到網絡平台的輻射作用,疫下“斷六親”的狀態下才意識到其重要性,連忙“投靠”用戶量及傳播力龐大的電子支付平台,以提供優惠方式為品牌提高人氣。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一波疫情,敲響了商戶危機意識,除了重視實體店的經營,如今更願意投放更多資源開拓線上業務,增加自身的抗逆能力,也算是疫下苦盡甘來的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