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不少中小企尤其文創業者,都埋怨政府鋪設的經貿或展示平台遠不如他們期望的多,產品難以曝光,遑論創建品牌。一些創業者想憑一己之力透過參展提高產品認受性及知名度,又因參展成本與經濟能力有差距進退兩難。個別企業“急於求成”,連續參展一兩次“食白果”後,便認定參展無實際效益而放棄開拓海外市場。一旦故步自封,政策再多再好也難受惠。
自言“年輕過也創業過”的新財爺,針對扶持中小企“落好藥、落準藥”。除了承諾推出“送服務上門”等一系列方便中小企的貼心措施,更在協助中小企往外闖方面,具體提出“今後經貿部門舉辦及支持業界組織的大型經貿活動,從活動籌備、具體執行到後續跟進,都將更強調實效及對企業的支援,更緊密地配合區域合作開展”,以提升中小企開拓海外市場的積極性,全力協助“走出去”。
企業參展“食白果”原因很多,可能是產品與目標市場不配合,更多的因為處在“播種期”,難期望一擊即中。如今政府既願意支援企業,更擔起企業參展後的後續跟進工作,讓澳企在海外市場播下的種子發芽機率更高,從而增加今後落實合作的空間。
遊走內地多個省市的活力澳門周,首次組織青創援助計劃受惠者到長沙參展,更設置五個“青年創意產品展位”。藉着參展,讓年輕創業者“走出去”,與內地消費者面對面交流溝通,提高產品知名度,亦探索市場喜好。他日開拓內地市場,便可更準確地擊中目標客群,少走冤枉路。
青年創業者有的是創意,實際營商知識與經驗則相對缺乏、概念模糊,也是難以存活的因素之一。尤其一旦創業熱情退卻,加上受若干客觀因素干擾,創業初心動搖,便很容易結業。曾有創業者看準澳門市場空白,利用工餘時間在社交平台開拓事業,市場反應不錯,有一批固定客人,甚至已有把網店轉型實體店的計劃,以提供更好服務及產品。最終因為公私兩忙無人協助網店營運而宣告退場,平白浪費一個好的創業賣點。
政府鼓勵青創,鼓勵企業“走出去”,除了口頭上呼籲,具體到應該如何做、怎樣走,確實需要貼身追蹤及教授。中小企在經營路上難免有徬徨失措時,尤其面對一衆疑難雜症,更需要有及時的“看診”服務,不然就如上述退場的創業個案般,遇到難點求助無門,找不到合適意見及幫助,只能“自我了結”,回歸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