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近年出口前景欠佳、投資疲弱,為應對經濟環境轉變,多年前開始擴大內需、提高經濟佔比,降低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但成效不甚顯著。直至流動網絡技術普及,“互聯網+”盛行,內需規模顯著增加,經濟發展重心、結構轉型漸見成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年前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開發新市場,提高經濟活力。隨着流動網絡興起,各類型的創新、創業迅速發展。雖然內地有廣闊市場,祇要有創意就轉化為商品,但民企融資仍非常困難。銀行資金脫實向虛,也變相加大民企、特別是新成立中小企的融資門檻,令企業祇能靠其他渠道集資擴大規模,為長遠經濟轉型埋下隱憂。
澳門一直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為目標,近年響應中央政策鼓勵創業創新,加大支援青年創業,由早年的青年創業援助計劃提供資金支持,到近年為青年提供創業前期輔助工作,甚至主動走入校園,在學生心中播下創業種子,相應工作逐漸深入和全面。
不過,澳門與內地市場根本不同,本澳內需市場相當細,不能與內地十三億人口相比較。市場規模決定營商環境差異,也影響新生企業的存活率,鼓勵青年創業,也需要重視本澳營商環境現存問題,否則事倍功半。
澳門除了市場細,還面對租金高、人資緊等,為在商業社會打滾多年的中小企構成不少難題。對新成立的青創企業,上述問題更是硬傷。新創企業資金有限,又缺人資,各項營商成本高企,稍有不慎即欠債結業收場。
鼓勵創新、創業,有助激發創意思維,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但除了政策支援、前期輔導,最根本的還是要構建理想的營商環境,讓新創企業有足夠時間打響知名度、醞釀客源,否則未看到茁壯成長,已面臨資金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