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政府部門與民間機構的合作項目,創業創新培訓計劃報名踴躍出乎多方意料,反映了青年人和學生對創業創新知識的渴求。從自由報名的學校分佈,亦能看出不同學校的教育模式,以及鼓勵學生多元發展氛圍有明顯差別。在職青年報讀人數更高,說明社會近年積極推動創新創業取得成效,成功塑造鼓勵創業的大環境。相對於青年人的創業熱情,鼓勵青年人多元發展的配套支援仍未全面跟上,優化營商環境更是任重道遠。
近年來,但凡創業有關的資訊和政策措施,總能吸引青年人和學生的關注。年前有民間團體獨立試辦了小規模的創業培訓和孵化課程,同樣超額報名,學員中有學生、有在職和創業青年。當其時,創業創新還沒有成為強國之策而席捲神州大地,本地政府剛推出青年創業援助計劃,創孵中心還未開始醞釀。青年人會自覺對創業培訓課程趨之若鶩,至少說明了以下兩方面情況:
一、對於在職或創業青年,他們在實踐中切實感受到了營商知識和專業裝備不足,在競爭過程中意識到要以創新突圍,如何創新卻無從入手。然而,這些本該是青年人踏進社會的最基本認知,他們卻發現要重新學起,而且沒有太多的渠道可以吸收相關知識。二、對於學生,即使應試教育仍是基礎教育的主流,大專院校則以教研和學術成就為主導;大部分人隨大流,小部分仍然有多元發展的夢想,但校園無法滿足他們,必須走向社會尋求相關知識。
無疑,針對青創和中小企業的持續教育和培訓,是很多經濟成熟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產業政策,如台灣、日本的精緻型產業模式,或者近年來備受推崇的科技創業後起之秀以色列等。但往往是這些成功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產業政策更早地滲透到校園,在基礎教育強調啟蒙,在大專院校引入產學研結合概念。在往後的發展,才有可能出現多元化的人才、思維和技術,以及知道如何在創業創新路上尋求持續進步的意識。
反觀本澳,如果基礎教育不改變應試模式,大專院校又對產業發展興趣不大,一味高精尖,理論多於實際操作,誰來為澳門的產業多元輸送人才?澳門如今要靠啟動全社會的再教育,來彌補和扭轉校園教育的單一和狹窄。但是社會的學習熱情剛剛被調動,新的問題又出現:師資嚴重不足。作為產業政策的配套,政府如今有兩途:大力推動教育改革,以及投放資源引入師資加強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