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博企本地採購計劃漸見成效。去年第一家博企推出該計劃,市場抱觀望態度,半信半疑,憂慮只是形式主義,熱鬧過後沒有下文。當不斷有博企宣佈推出本地採購計劃,且有中小企分享成功經驗,其中不少起死回生、壯大發展,甚至成功轉型,其他企業開始躍躍欲試,慢慢業界共同搭出了一個採購平台。如今每場採購都吸引不少中小企參與,有麝自然香,也聽聞有外地公司希望成為本地公司,搭上這班採購快車。
經濟低迷,很多公司苦尋出路,博企也需調整自身策略來配合旅客結構調整。如今卻有越來越多博企優先考慮本地採購,是得來不易的良機。大公司可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採購本地企業貨品或服務,標榜“本地優先”概念,更把採購清單和程序透明化,讓有能力者可接受不同的參與機會。
如此傾斜的採購模式,前提是不會降低企業對產品或服務的要求而優先考慮。對於欠缺與大企業合作的中小企,等於有了一次“歡迎學習”的過程。畢竟大企業要拆細訂單才可向更多中小企供應商採購。但改變一貫採購流程,未必讓本地供應商有很大的供貨動力。特別是過去經濟條件好時,很多企業忙於應付眼前工作,無暇發展新市場。現在有政策大環境加上經濟氣候壓力,推使中小企要突破經營模式,參與大企採購,抱團發展。
誠然,博企與小微企甚至青創採購訂單量小,且採購有相應流程及要求,剛開始需要磨合。可以想像,這亦是本地企業與大公司合作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尤以青創為例,很多問題往往是在實踐中摸索。採購計劃啟動以來,受到各方重視,相信可做出成績,能否成為政府採購、其他大企業採購的模版,是未來值得探討的方向。
澳門中小企常被指規模細、質素參差,面對經營環境轉變難以適應,如今透過不同平台提供開拓市場的機會,亦是鍛煉自身條件的機會。同樣,政府公佈批出一家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與移動支付服務,亦是推動“互聯網+”的其中一個體現,且與中小企發展息息相關。透過金融機構提供的支付平台,可為中小企提供更廣寬的電商空間,正是澳門需要急起直追的市場,有助中小企拓展線上線下業務。
經濟調整已逾兩年,穩定支柱產業發展可發揮引客能力,中小企如何透過不同形式的推動壯大自己,迫在眉睫。逆境調頭不僅僅是生存之道,還需要更大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