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中小企與外來企業的競爭差距,資金、技術和產品固然都算得上,但關鍵還是管理文化和發展理念,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情理之間容易顧此失彼。
近年每談到中小企人才流失,總有意見認為中小企的利器是人情味,比如人際關係密切、工作環境相對寬鬆、競爭壓力相對較低。中小企人情味濃是事實,若論在僱員身上投放的培訓資源,以及為僱員設計的職涯規劃,大企業顯然看得更長遠亦更捨得。比如許多大企業願意聘請名導師和委託獨立機構為員工提供培訓,願意以一定比例的工作時間鼓勵員工參與培訓。即使大企業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提升企業績效,但也客觀上達到了雙贏局面,僱員終身受惠。
中小企或會為自己辯解,認為人手有限、成本負擔重,無法像大企業那樣的投放資源。最根本的差別恐怕還在於管理文化和發展理念上,本地企業總認為投放培訓資源空添成本看不到成效,也擔心為他人作嫁衣裳。但現代化的企管思維是,培訓資源的投放長遠體現在企業的競爭力和持續的生產力提升之上;越是流動性大,越有加強培訓的需要,企業的服務質素和發展理念才能延續。
事實上,企業除了本身的長遠利益,還有社會責任,包括推動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責任,以及視員工為合作伙伴,讓員工持續提升工作能力的責任及承諾。
無疑,要本地中小企馬上追上跨國企業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文化,太勉強。但中小企仍必須認清形勢,知己知彼。為了拉近中小企與市場和跨國企業的距離,技術轉介和知識傳輸變得很重要。但決定性的因素還在於企業本身,有沒有變革的認識和決心。
比如生產力中心為中小企引進的無線點餐系統,耗費不多,老闆與員工只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卻從根本上改變了一家餐廳的管理和效益,除了有助減省人手和提升服務,搜集的數據還可以惠及食材管理和了解市場偏好。這些都是中小企業以往要憑經驗才能摸索到的訊息,如今可以透過科技應用達致,對中小企提升競爭力的幫助是顯著的。更重要的啟發是,中小企不懂得主動尋找這些技術,必須透過中介機構的度身訂造、宣傳推介,以及技術轉介和援助。
顯然,本地中小企最大的進步是認清形勢,經歷幾年來的城市國際化,承受市場競爭加劇和人力資源短缺的壓力,以及外來企業的示範作用,意識到要吸收新知識、要學習新技術和改變觀念,否則生存都有困難,談何壯大發展?